在远古,劳作之人的“吭唷”之声,便是早期的劳动歌谣。有这样的劳动号子或许是一种劳累的发泄,或许是一种生命的转承。
尧时击壤歌云:“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想象人们唱着这些歌谣走在田间小路之上,也该是一种惬意和知足吧。
自古至今,与歌谣相伴的生活,应该是甜美的,深值怀想的。
在我成长的历程中,那些动人的歌谣至今耳熟能详,想起来,会偷偷发笑,心头漾起无尽的温暖。
儿时,母亲教几句《三字经》、《百家姓》,我一背,别的小朋友就跟着嚷:“人之初”,鼻涕拖;拖得长,吃得多。“赵钱孙李”,隔墙打米。“周吴郑王”,偷米换糖。《三字经》和《百家姓》终于没有学会,因为不是必考的科目。但倒记住了这些顺口溜。( 1 )
一到快要下雨,小伙伴中就有人喊:“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于是就一个劲儿往家里跑。好像老和尚是怪物,会带来风雨。
中国的习惯,往往以食物诱止小孩子的啼哭。受了别人的欺侮,委屈了就扑入母亲的怀抱,嘴里时常嘟哝:
小孩小孩你别哭,
过了腊八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听着听着,一下子就把我的心带到过年的肉香菜香里,似乎就看到不远处的幸福。
一种挠痒痒的歌,想来非常可笑。一定是夏天的午后或是乘凉的夜晚,父亲喜欢给我抓痒痒。父亲在我的小膝盖上,只轻轻地抓,说着什么:“一抓金,二抓银,三抓不笑是个贵人。”开始一定忍不住要笑的,父亲说将来可当不上大官了,没志气。我就强忍不笑,胜利一次,仿佛达到一种贵人的境界。
旧时,孤陋寡闻的乡村,无所事事时,总爱生些闲气,总有媳妇跟公婆生气吵架的事,小孩子们就去听热闹,而后在上学路上,就彼此学着奚落对方,将来你也是“小公鸡,尾巴长,娶个媳妇忘了娘。”那时,一听说娶媳妇就羞,别说将来当个“白眼狼”了,少不了因为一句歌谣,大家追追打打。
还有一首颠倒歌,是上学路上的好词。
忽听门外人咬狗,
拿起门来开开手。
拾起狗来打砖头,
又被砖头咬了手。
骑了轿子,抬了马,
吹了鼓,打喇叭。
哼哼这些,仿佛了也找到了乐子。
有一种方术,我知道当民师的大哥没少给人家写。小儿夜啼,家里人就用红纸写上下面一歌,待到夜深人静,乘人不知,贴在大路边的树上或者墙上。帖不几日,孩子就会止了夜哭。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行人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
小孩子摔了跟头,跌了疙瘩,大人连揉边说:“揉揉疙瘩散,别叫老娘见,老娘见了煮个大鸡蛋。”正好赶上母亲做饭,幸好,有时还真会因祸得福。
我的母亲识字不多,但喜欢哼唱小曲儿。儿时我知道的小曲儿一定给母亲有关,这些让人耳软让人心醉的歌谣,充实了那时的简陋的生活。一见大人空闲就会缠着大人,软磨硬泡地让他们说瞎话,说些顺口溜。母亲拿起针线,缝缝补补时哼唱得颇多的是:
说小曲儿,道小曲儿,
一个小妮儿坐门墩儿。
小妮儿守着门儿,
家里来客人儿。
客来了,可咋着?
杀个鸡儿烙油馍,
客人吃了乐呵呵。
过去,乡村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村民们为活跃劳动生产,调动激情,常会编一些歌谣,如在盖房打夯时唱道:“石夯圆又重呀,新土松又软呀,大家一股劲呀,石夯往下钻呀,打得平又深呀,根基扎得稳呀……”人们唱着、笑着,前仰后合,劳累的汗水消散了,身上又增添了使不完的力气。
农村的妇女虽然文化低,在学说歌谣方面却能专心致志,有过耳不忘的记性。说唱的场合不管是田间地头、村头饭场还是卧室床沿,都能随时即兴地哼上几句。教幼儿学说话或做游戏时,也常用歌谣的方式来进行,如“月奶奶,明晃晃,来到河边洗衣裳。洗得净、浆得光,哥哥穿上去学堂。学认字,写文章,去赶考,登上榜。小红旗,插门上,你看排场不排场!”
当然,最热闹最红火的要数过年舞狮子,划旱船,扭秧歌了,也是歌谣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时候。扮了装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踩高跷,舞彩带,摆长龙,和着铿锵的锣鼓,扭不尽一年丰收的喜悦和新的企盼!舞狮子领头的,自然是村里唱歌谣的高手。狮子队一院一院的拜年,每到一院,即景生情,都要先唱段歌谣。像“狮子走进门,送福送财神。”“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过一年,又一年,今年更比明年强。”“好面馍,蘸辣椒,大人小孩乐陶陶。”现在想来,觉得说的道理虽浅,但很有味道。
对于小孩子来讲,最喜欢的是童谣。从人们现在还熟悉的“排排坐,吃果果。”“小老鼠,上灯台。”到如今已经有点陌生的“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正月百花云里开,二月杏花送春来。”童谣里面构建出的,正是我们已经失落的那段回忆,那种生活。读着那些记忆里的歌,让记忆随着童谣肆意流淌。如今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肯定也能时时回忆起童年的时光。只是这些东西,除了在歌谣里之外,怕是再也不能真正传达给下一代了。
记忆里的久远中国,终归还是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那里有我们文化的根。于是我们还是要唱那一首一首的歌谣,哪怕只是为了不要忘记:“谁跟我玩儿,打火镰儿。火镰花,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卖鸡蛋;鸡蛋香,卖生姜;生姜辣,造宝塔;宝塔高,剁三刀;三刀快,切青菜;青菜青,上北京;上北京,去干啥?游故宫,登景山,再去逛逛颐和园……”
在我家乡的每一寸黄土地上,到处都生长着歌谣啊!黄土地的歌谣己渗入我的生命中,无论流逝的岁月之河和曲折的命运潮汐也无法淹没它们!因为在无歌的时代,正是这黄土地的歌谣,伴随我成长。在孤独时,给我抚慰;在黑暗时,给我亮光;在绝望时,给我憧憬;在喧嚣中,给我宁静。我经历的坎坷和悲欢,都迭印在歌谣中。现在回忆这些歌谣,绝不是仅仅为了怀旧,相信至到今天也会感动很多人。这些歌谣,生命力应该是永久的。
说不完,道不尽的歌谣啊!庄稼人用歌谣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或爱或恨,或讽颂,或褒贬,它们朴实、明了,比时下那些流行的曲子更动人更震撼人心,这是用生命谱写的真正的诗,原始古老的诗,永恒的诗。
想起那些歌谣,就想起家乡的旧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历历在目,饱含深情。想起那些歌谣,萌生了几多对岁月的感恩,对生命的感动。想起那些歌谣,就想起母亲的甜蜜的软语,仿佛又拉起父母的双手。哼唱起来,天真无邪的童年的往事一次又一次让人温暖,让人心醉。
紧紧守护儿时的歌谣,就像守护着我们纯洁的灵魂。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aihainandao.com/ggjs/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