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在的岛国
主讲人:方迪
时间:年3月2日(周六)
14:30-16:00
方迪(b.)
研究生毕业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他的作品探讨种族主义与地缘政治。他通过引用社会新闻与时事政治,用多种艺术语言探索城市生活的纠结与意义,寻找特殊群体在社群主义中的根源。
方迪
我第一次去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在年,我在一个国企工作,专门派驻海外管理在当地的项目,除此之外利用工作之余拍摄一些个人的项目。我最早了解到这个地方是通过网络搜索到那边有食人族,这是我当初最为好奇的一点。另外你如果用百度去搜这个名字你会发现有一个跟上海有关系的谋杀新闻,就是有一家上海人在那边经营了一家商店,他们全家人被当地人灭口了的一个事件。从历史上看,早在一百年前,巴布亚新几内亚有了第一批来自台山的移民,第二批移民是从上海这边过去的,大概是在八零年代,第三批移民就是近期来自福建拖家带口经营生意的商人。这是在我还没有去之前了解到的信息,后来公司想外派我到这样一个地方,我就开始去买一些书籍对此地进行研究。资料里最早接触的就是马林诺夫斯基,这张照片是在年马林诺夫斯基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做研究时拍的。
被西方殖民和西方拓展它的疆域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三个步骤。首先,就是派人类学家去当地研究他们的习性,弄清楚他们的行为习惯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人在族群之间如何建立威望,研究他们的社群和社会结构复杂的差异。然后,这些发达的航海国家会派军队前去打击,把他们沦为殖民地,甚至把当地奴隶化,让当地人帮他们种植一些植物或生产帮助军队的用品。最后,他们会派传教士去给他们洗脑,逐渐渗透他们的思想和信仰。第三个步骤完成后,当地的局势和当地的居民就开始越来越敬畏这些来自有火药武器的白人,这就是移民的三部曲。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地理位置在澳大利亚的北边。约在6万年前的地球冰期,当时海面要比现在低几十米,澳大利亚的北部与巴布亚新几内亚是连成一体的。今天,从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到凯恩斯市坐飞机也就一个半小时航程。这个地区的人种我们统称为美拉尼西亚人,它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卢阿图、所罗门群岛、斐济等这些地区。在年的时候,昆士兰殖民地企图合并新几内亚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但没有得到英国的同意,所以德国开始在北部进行殖民活动。年9月4日,南部就已经建立了英属的新几内亚,年,英属新几内亚成为巴布亚领地。年开始由澳大利亚进行管理。
北边就被德意志帝国占据了,德国控制这块领土后,并将行政权置于特许的贸易公司,称为德属新几内亚公司。德意志帝国政府颁布宪章中给与此公司权力,使得它在领土和未被占据的土地上以政府的名义行使主权,并能够直接与当地居民进行“协商”。外交权力仍有德国政府保留。整个巴布亚新几内亚有22个省。山上统称为高地,地图上的2、3、6、15、17都是高地地区。它跟中国的城市发展关系非常不一样,中国的城市人口都聚集在沿海地区,因为哪里很早就有对外贸易的机会、包括政府政策的倾斜。但巴布亚新几内亚和中国不一样,主要人口超过50%都住在山上的,山上资源丰富,单纯靠狩猎为主的资源就能让他们生存,那是自然给人类的馈赠,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大自然结合。再往北有莱城(Lae),它的地理位置靠近南太平洋,有巴布亚新几内亚最大的港口码头,也是全国第二大的城市。
再往地图右上方看有一个拉包尔(Rabaul),是二战的时候日军占领的拉瓜尔军事基地,当时有十几万的日本军队驻扎在那个地方。拉包尔是最早有华人移民的地方,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第二任总理陈仲民,他的父亲就是从广东台山在年前来到了这么一个地方,留下来跟当地的女人结婚,慢慢做起生意,生的小孩陈仲民在澳洲深造,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选为巴新的第二任总理。地图上的14,是布干维尔岛,二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盟军跟日军一系列战争,以布干维尔之战闻名。年选举成立了首席部长,叫迈克尔·索马雷,也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父。他当时承诺将带领国家最终走向独立,所以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年的时候通过澳洲政府的支持正式成立了。
这张照片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最早当地人的照片,大约在到年时候。他们当时穿的服饰跟现在很多住在山上的人的穿着还是非常接近的。
这一部纪录片可以在YouTube上面找到一些片段,是最早的一部关于高地的纪录片。在20年代,成千上万的澳洲人跑去各地寻找金铜矿的源头。这部片讲的是迈克尔、杰克和丹尼尔三个兄弟跑去了高地,当地人第一次看到白种人,他们生活在从来没有跟外界接触过的环境中,这件事对他们当地人来讲是非常有争议性的事情,包括他们与这些来访者之间也发生的命案,当本地人看到他们从未接触的外来入侵者,他们试图去对抗,就被这帮澳洲来的白人直接用枪杀死额命运,那个时候他们开始怀疑为什么他们可以直接掌握我们的命运。纪录片最后有一个很经典的对当地女人的采访,她就说了一句话就是当她见到这些白人有性器官后,她才发现他也是人类。在最早记录的影像中,他们三个人雇佣了很多人去帮他们运输一些设备或去寻找在山上的金铜矿。
整个巴布亚新几内亚文化非常丰富,它地理环境多样,地形复杂,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交流其实不是太密切,不同地区从服饰文化和打扮不尽相同。如果你在那边待了足够长的时间,你就可以说出来他是来自哪个地区的。
像这头饰上有天堂鸟羽毛的通常都是来自高地地区。贝特森的“纳文”一书就讲到当地原始的交换方式库拉,就是你戴的贝壳项链和你的贝壳手镯,通过往返不同的部落之间可以跟其他部落的人进行交换,你可能会换到与当地不同的饰品,当你回到部落的时候,对方会看到你这些不同的饰品,觉得你是不一样的,从此你就会在这个部落获得一些威望。所以部落的酋长有非常多的饰品,而且他的饰品要比普通的村民更气派,更丰富一些,在造型或是尺寸上都会大一些。
这些通常皮肤比较黑的,就是布干维尔岛人,他们黝黑的肤色,一眼就可以跟巴布亚新几内亚主岛上的人区别出来,他们非常善长用竹的材料制作成乐器。
美军于年到年期间在所罗门群岛附近的布干维尔,与当时的日本帝国之间产生了一系列战争。这是年的时候美军陆战队占领了布干维尔岛跟日本交战的一个据点所拍的照片。
我第一次了解到布干维尔并不是因为这些历史照片或历史故事,而是我当时参加了一个国会晚宴活动,他们带来了一支乐队就是竹乐队(BambooBand)。
一年后,我一直对这种乐队念念不忘,最后专程从首都到布干维尔岛去寻找当地最棒的竹乐队,在布卡岛比较中部的一个地方,找到了当地的一个议员,到达了他的村庄,这支竹乐队据说在整个布干维尔排第二,我们请乐队做了一场表演,录了一些声音。竹乐队最早是为村民之间的活动、庆典服务。近年因西方议会选举制度的影响,导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整个社会关系的调整,慢慢这些乐队也为部落的首领、议员、政客服务,为他们去争取更多的票数进行宣传,不同的村落像竞赛一样,互相训练自己的乐队。在表演中更会加入舞蹈,他们非常地投入,身体上会出汗,包括他们肌肉的运动,你会发现这是一种自然淳朴的表演。我们花了一天时间拍他们各种各样的舞蹈。一天后,我们跑去了一个更远的Pororan岛,那个岛上的音乐氛围不一样,可以说更为女性的柔美,它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岛,居民也不多,就两三千人,我们去的时候村长就在广播里喊了几句,村民都出来欢迎我们。我当时在那边也用设备录了很多竹乐队声音,以后我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出一个专辑。他们大多数歌曲都是在歌颂着他们的土地、母亲和自然赋予他们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似乎很平静,但布干维尔岛的政局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却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平静。
布干维尔岛是一个完全依赖矿产的地区,这种被资源诅咒的地区就像近期发生社会动荡的委内瑞拉,发展不但不均衡,而且物价非常高。这边物价接近莫尔兹比港的两倍左右,而莫尔兹比港又比北京的物价高出差不多一倍。这一张图是在八十年代拍的一张照片,全世界最大的金铜矿之一就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七十年代的时候进行开发投产,当时最高峰的时候员工超过万人,周边的小城镇也因为外来淘金的外国人变得非常的国际化。这个金铜矿的开发贡献了当时巴布亚新几内亚40%的GDP,整个国家就被这个金铜矿带动起来了,包括在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公司之间,但最终因为利益的关系矛盾不断被激化。在年的时候,因为利益分成的问题产生严重矛盾。另外是土地的问题,因为国家超过97%的土地掌握在土地主手上,只有3%的政府土地,土地主知道合作方的利润越来越高,就会改变最初的想法要求他们提供更多的分成。在一次谈判里面,政府和当地的土地主没有获得一致,导致武装起义,这个导火线直接导致了布干维尔的内战持续将近十多年。
盘古拉金铜矿在年5月的时候就关闭了。当时中央政府请了四千名雇佣军去镇压这些居民,这些居民因早期帮组矿山也有一些武力装备,他们自己也组装了一些武器,他们最终把这个矿停止了,外国人纷纷逃离。最终,国家就跟布干维尔签订了一个协议,每年要资助他们政府的行政费用支持他们政府的独立运作,布干维尔是自治省,有自己的部长,可以自己决定他们省内的诉求、纳税、决策自己的内政事务。随着近年来越来越特殊化,和民众日益增长的诉求,今年10月布干维尔要做举办独立公投,如果成功脱离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政府,今年即将会诞生一个新的国家。我一直想去盘古拉矿场看看,但据说有3到围墙,层层关卡,周边居民说哪里非常危险。
前一段时间我去了南高地,Goroka有巴布亚新几内亚比较大的咖啡种植基地。那边的中国人很少,我们驾车经过了一个商店就碰到一个中国人,这个男生非常激动,他说已经有一个月没见过中国人了,他亲自出来跟我们打招呼,是一个年轻的九零后,本来是跟朋友从福州过来合伙开的一个小商店,但他的朋友撑不下去了,因为在那边生活枯燥,像坐牢一样,平时中国人和外国人出去都不能在路上走,很容易被抢劫,一般只能待在室内。我们住的地方都是有大闸关起来的,你进去之前保安要看一下你车里面的状况。高地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脸上有纹身的,年纪比较大的女人。有的地方还会卖一些装饰你车的东西,所以你去到的每个地方都会有一点点不一样,对当地来讲通过这一点点不一样就会知道你的车曾经去过什么地方。
这是他们当地盖的房子,因为高地是一千五百米到三四千米以上的位置,昼夜温差很大,晚上很冷,就几度、十几度,但白天三十几度,所以晚上就在屋里面烤火,挺舒服的。屋顶是直接用当地的草盖的,没有烟囱,烟直接可以从草顶上冒出来,外面看还以为里面着火了,其实它是个自然的通风系统。屋子四面墙也是用树叶编织,再用一些木条垂直固定。每当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也不会进来,雨滴通过树叶慢慢地从屋檐掉下去,整个建筑是非常环保的,冬暖夏凉,非常舒适。
在那边基本上要开高底盘的越野车,只有这种车才可以跑这边坑坑洼洼的路。如果你的车没有攀爬能力,一下雨它的路就断了,被雨水冲刷着就像一条河流。周边村民就出来帮你推车,一推就是块,把你的车从泥坑里推出去。你到高地这十几段路都是这种情况,你就要不断地付钱,所以当地人有钱就首选TotoyaLandcruiser70。
后来我到了另外一个村子看到一户人家,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后来我回国之后又问了年纪大的人,旧时的中国也有这种情况,就是人和猪是住在一起。我到访的这个村庄进了他们屋内以后发现,左边是猪睡的,右边是人睡的,中间是烤火,上面放着一个锅,里面烧着沸气腾腾的水,为烤干的室内空气加点湿度。我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跟猪睡在一起?他们认为猪是非常神圣的东西,在高地结婚,嫁妆也是猪,他们会把猪当做财产牵到院子里面,如果这一户人家比较有钱,前面就放五十甚至上百条猪,相当于是一种炫富的方式,猪是他们财富的象征也是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好伴侣。
我时常也买一些工艺品,我希望可以找到有点历史的工具、容器。我很早之前买了一个容器,但一直没搞明白那个容器是做什么用途,去年我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一个跟我买的容器非常接近的容器,读了它的文字之后才发现那个东西是装槟榔用的。很多年纪大了的人因为没刷牙和护理的习惯,很早牙齿就掉光了,掉了之后就没办法享受槟榔所带来的刺激。在巴布尔新几内亚大多数人都会吃槟榔,他们一开口里面都是红色的,吃完槟榔就往地上吐,所以地上都是红色的,刚来的时候有人骗我说他们刚吃完人。他们嚼槟榔还要加贝壳粉或石灰,混合之后会产生一种化学刺激,他们会觉得很嗨。
这是他们的一个SpiritHouse,巴布亚新几内亚很多部落都有自己的SpiritHouse。部落人建造这样的空间给人去冥想和讨论,他们的建筑风格和功能有所差异,像西塞皮克河流域地区的SpiritHouse是只准成年男人进入的,他们会在SpiritHouse交流部落的大小事。每年的塞皮克河鳄鱼节(SepikRiverCrocodileFestival)都会在SpiritHouse给刚步入成年的男子进行鳄鱼纹身(Sepikcrocodileetching)。Holosa的SpiritHouse是一个只准男性进入的空间,里面有一副人骨,狭小的空间里烟雾弥漫,安静的只能听到火苗燃烧的嗒嗒声,呆久了能让人陷入一场沉思。早些年在德国柏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巴布亚新几内亚SpiritHouse里面放的面具的展览。Holosa的SpiritHouse是比较特别的,中间有死人骨头,这样的空间需要把自己精神世界里面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周边的人,跟周边的人去交流的这样一个场所。
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非常有名的Mudman,据当地年纪大的人介绍,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混战,相传他们当时不敌附近部落的攻击,逃跑到Asaro河域,等到黄昏时分试图逃跑,敌人看到他们从泥泞的Asaro河床缓慢地爬出,全身布满泥巴,像似幽灵,敌方见势异常恐慌,都纷纷逃跑。后来附近流域的居民把这个传说作成了一个行为表演叫Mudman。他们的表演我觉得挺震撼的,他们的这种文化是延续到最初的故事性的历史里面,把祖先跟他们讲的故事重新演绎出来,他们戴的头套非常重,一个就二三十斤重,表演之后就全身冒汗。为了纪念他们以前的战争,每当有外来宾客的时候,他们都会表演这个给大家看。
在当地的另外一个村子,我也入乡随俗换上了他们的衣服。我们还买了一些竹筒,教他们做广东式的竹筒饭,粤西地区经常做泥焗鸡和竹筒饭,拿锡纸把鸡包住放在泥里面烤,和当地食物mumu非常像,当然口味很不一样。他们这里还没有吃过竹筒饭,那个地方生活非常艰苦,连个像样的饭店都没有,别说中餐厅,每天就吃不习惯当地的食物,经常拉肚子,卫生条件很糟糕。我们在竹筒饭里面放了一些油和盐,烤完之后就把饭拍出来,还放了一些鸡和菜叶到竹筒里面,做了一个竹筒鸡,也买了一些罐头牛肉作为下饭的配菜,下面铺的是香蕉叶,是他们吃饭的容器,吃的时候直接拿手吃可以了。
拉宝尔是德属新几内亚时候的首府。这座曾经被火山灰淹没的城市让人印象深刻,它非常靠近全球十大活火山之一的塔乌鲁火山(Tavurvur),年的一场火山爆发毁掉了整个拉包尔。二战时期日军在那边建了很多岩洞停放他们的军舰和坦克,洞都大得震撼。不远处Kokopo的潜水点里就能看到当时日军在战争时期被炸毁的那些战船和零式战机。
莫尔兹比港是今天的首府,这边安全条件差,中资机构多,有如今天的非洲,大多数中国公司在那边都是承接工程。第一次到巴布尔新几内亚的时候,一下飞机就看到雇佣安保公司的招牌,需要雇佣安保和车辆护送你到达安全的地方。今天,整个巴布尔新几内亚的GDP10%都是安保公司贡献的。这个国家是很难安全的,很多政府官员纷纷成立自己的安保公司,因为这是一个利润丰厚、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在这边建设了一个学校、两条道路和一批公交站亭,11月16日刚好亚太经贸峰会,其中一系列的活动和中国与巴新的国事访问,把这个沉默已久的名字被多次的放在了国际舞台,我有幸地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这一小部分的行动。这基本就是我在那边两年干的事情,除了刚才分享的在工作之余,我找到了我感兴趣的音乐、文化、民俗之间的演变,对人类学和对当地社会的研究,当然我没有耽误我的正职工作。在过去这两年我也非常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去这么一个地方,留下了非常多珍贵的回忆。
观众提问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学生或成年人是否对中国有一些概念呢?
方迪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居民他们第一个接触到的就是中国的产品。当然也掺杂着很多劣质产品、假冒货,像老干妈在那边也有卖,但价格是国内的十倍,整个巴布尔新几内亚的物价大概是深圳的两倍左右,建筑材料更贵,很多材料是国内的2-3倍。如果没有一定的收入,在那边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但当地居民不会去这种地方消费,因为它自然环境比较好,他们可能会自己种一些东西或在山里面摘一些东西。回到你说的问题,第一点,整个巴布尔新几内亚都是中国的产品,中国人走到哪里,小店就开到哪里,这是非常厉害的。第二点,中国人修路、干工程是全世界有名的,所到之处可以看到许多中资机构在这边修路,中国的建筑企业具备强大施工能力和效率。
如果你从书本阅读,从学习的角度去了解中国,我觉得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或者还停留在80年代中国的状态,我去过他们首都第一学府巴布亚新几内亚大学,里面关于中国的年册最新的也就到年。整个首都就两个书店,一个在机场另外一个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大学内。他们的文化研究、涉入非常匮乏,他们的教育体系也和很多国家不一样。像我们读小学就是语数外,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老师教。但在那边是一个老师就把七门课全教了,你学七门课就天天对着同一个老师,它的多样性是非常差的,所谓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传播,这却非常专制,他们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储备也是单一,更何况是历史。
我现在正在研究他们一些八九十年代的工艺作品,很多老的工人都已经死了,年轻人又不想继续做这些面具、工艺品,慢慢这些东西也会失传。所以今天你看到的这个地方,首先它有一个外来经济的力量进去了,贫富差距让当地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或对外界的想象,他们本身没有太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所以他们很容易就被误导或煽动。所以我们说当地人很单纯,因为确实他们太容易被影响,动不动就到街上闹事情,跟政府对抗,西方的民主制度的上层结构,他们很有激情,鲁莽,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动乱,给国际留下非常差的口碑。
观众提问
他们有互联网吗?
方迪
有互联网,但网络比较差。我年去的时候还没有4G,只有3G。整个国家单线的出口只有2个G,所以是非常慢的,你到了高地基本上只有E,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aihainandao.com/ggfz/1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