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宫殿介绍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

发布时间:2016-10-24 13:59:10   点击数: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故宫又叫紫禁城。“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宫殿的颜色,那么人间的帝王当然要与紫字沾边。“禁”是指当时那里守卫森严,不要说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员没有皇帝的召见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称紫禁城,位于天安门广场北侧。 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年),永乐十八年(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姘妃居住的东西六宫。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全面积72万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在故宫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故宫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现向南通过端门可达天安门,西面有西华门,东面有东华门。北面有玄武门(清朝改名神武门),对面是景山。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建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

故宫为前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发号施令、举行重大 典礼时的地方。三大殿以北为内庭,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皇子、公主居住的宫殿。东宫之东有皇极殿、宁寿宫、乐寿堂,西宫之西有慈宁宫、寿康宫,亦属内延范围。据说当年紫禁城共有宫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如果一个婴儿从哇哇坠地开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间,等他住遍所有房间后已经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啦!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宫自年开始筹建,至年完工,历时10余年。施工中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万,所用的材料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自故宫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执政。(其中明代十四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聪、明穆宗朱载后、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清代十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清文宗爱新觉罗·奕伫、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逊帝爱新觉罗·浦仪)

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年)建成,明嘉靖四十一年(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年)改名太和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彖辞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大和力乃利贞”。“太”即大,“和“即和谐。意为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合和,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太和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   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太和殿始建于公元年,当时叫奉天殿。后来,该叫皇极殿。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后来在康熙年间又经二次重修,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多平方米。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富丽堂皇的建筑。装饰用的彩绘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那是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体现。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极、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太和殿内有72根大住支撑,当中的六根是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金柱,上面支撑了藻井,再藻井当中雕刻有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轩辕二字出自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轩辕星,意思就是轩辕黄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顶上建有藻井,一是为了代表当朝的皇帝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继承人,第二则是起到了镇火的作用。

  藻井又称天井、龙井等。太和殿的藻井上圆下方,深1.8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最下层是方井,中层为八角形,上部为圆形,井内中心雕蟠龙俯首下视,龙口衔宝珠。宝碧珠涂以水银,人称轩辕镜,以示下面宝座上的皇帝为轩辕子孙正统嫡脉。

  藻井的设置主要是起粪托帝王尊严的作用皇帝在太和殿内宝座上的位置高出地面3米。如果宝座上方就是天花板,空间受到压抑有碍观瞻,藻井的空间给人以望之弥高、神圣庄严之感。除太和殿之外,紫禁城中的重要场合,比如乾清宫、养心殿内均有藻井。民间许多重要的坛庙寺观也用藻井的方法突出神佛的伟大。

太和殿屋檐特写。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太和殿用到了10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用九个来举例,它们依次是:鸱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故宫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个行什。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太和殿用了10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

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称华盖殿、中极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屋顶正中有一条正脊,前后各有2条垂脊,在各条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条岔脊,连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条,建筑术语上叫歇山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内阁大臣和礼部官员行礼,然后进太和殿举行仪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庙之前,也要先在这里审阅一下写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这里审视一下耕具。

中和殿内宝座前左右两侧的两只金质四腿独角异兽。它是想像中的一种神兽,传说日行里,懂得四方语言,通晓远方之事。放在皇帝宝座两旁,寓意君主圣明,同时为烧檀香之用。放在中和殿地平台两侧的铜薰炉,是用来生炭火取暖的。清代宫中烧用的是上好木炭,叫“红萝炭”。这种木炭气暖而耐烧,灰白而不爆。宝座两旁还放着两乘肩舆,俗称轿子,是清代皇帝在宫廷内部使用的交通工具。帝后在什么场合乘坐什么轿子都有严格规定。肩舆是其中的一种。

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称谨身殿、建极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保和殿高27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平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屋顶有4条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顶端聚成尖状,上安铜胎鎏金球形的宝顶,建筑术语上叫四角攒尖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   保和殿“保和”的意思是“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座大殿被称为清代的国宴厅及科举考场,在清朝它的主要作用也有三个:第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皇帝在此宴请蒙古、新疆等外藩王公大臣以求边疆稳定;第二,公主下嫁要在此殿宴请附马及三品以上官员;第三,自乾隆皇帝以后,此殿便成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举考场。   外人要想成为皇帝家族的一员,有两条路:要么嫁给皇帝或亲王;要么娶皇帝的女儿。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毕竟是“姑娘大了不可留”。所以不管愁嫁不愁嫁,到了年纪就必须得出嫁。这么大的喜事,少不了又要庆贺一番,在哪里庆贺呢?当然要在当时的国宴厅——保和殿。

从三大殿高大白石台基之后下来,有一个东西宽广的庭院,这里即是前朝和内廷的分界处。后三宫主体建筑为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在它们的东西两侧又有东西各六个宫院相联,因而被称为三宫六院共有15宫,专家认为,这与天文学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征性的关系。

乾清宫

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它是后三宫之首,位于乾清门内。“乾”是“天”的意思,“清”是“透彻”的意思,一是象征透彻的天空,不浑不浊,象征国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为象清澈的天空一样坦荡,没有干任何见不得人的事。   

乾清宫面宽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乾清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年)所建。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平时处理日常政务。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乾清宫,这可是内庭重殿,明朝时候皇上就住在这儿,清朝顺治和康熙也住在这里,到了雍正登基,不知是心里有鬼还是真敬重他老爸,是既不住一块儿,也不埋一块儿,家搬到养心殿去了,坟也到西陵去了。不过皇上驾崩之后,都得在这儿停灵,那意思是“寿终正寝”。

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在当时,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相当激烈。为了缓和这种矛盾,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秘密立储的办法才失去其意义。

交泰殿

交泰殿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的中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年)、康熙八年(年)重修,嘉庆二年(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其建筑很似中和殿,但比中和殿小一号。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是皇后生日时接受庆贺礼的地方。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坤宁宫

坤宁宫是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的后殿,始建于明朝的永乐十八年(年),正德九年(年)、万历二十四年(年)两次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年)重修,十二年(年)仿盛京沈阳清宁宫再次重修。嘉庆二年(年)乾清宫失火,延烧此殿前檐,三年(年)重修。乾清宫代表阳性,坤宁宫代表阴性,以表示阴阳结合,天地合壁之意。

  坤宁宫改建后,即成为清宫萨满祭祀的主要场所。坤宁宫的东端二间是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皇帝大婚时要在这里住两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宫殿。如果先结婚后当皇帝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个皇帝用过这个洞房。康熙四年(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

养心殿

在乾清宫的两侧还有一处非常重要的建筑养心殿,始建于明代,清康熙把它作为书房,雍正以后历代皇帝都常在此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很多军政大事在此讨论。慈禧在此垂帘听政。养心殿为工字形殿,前殿面阔三间,通面阔36m,进深3间,通进深12m。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明间、西次间接卷棚抱厦。前檐檐柱位,每间各加方柱两根,外观似9间。养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意思就是涵养天性。为了改善采光,养心殿成为紫禁城中第一个装上玻璃的宫殿。皇帝的宝座设在明间正中,上悬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   养心殿从这儿也能看出雍正皇帝的性格,不太张扬,老爸儿子,都下过江南,去过沈阳,他这十几年的皇上,哪儿都不去,就坐屋儿里攒钱。养心殿在故宫里资历平平,顺治爷驾崩了,这里就改成作坊了,造办处在这儿做点儿御用的物件儿。等康熙也崩了,雍正说我是孝子,我得给老爷子守孝,灵堂不是在乾清宫吗,我在西边儿最近的地方找间房先住着,就是在养心殿,这一住,就没再挪地儿,老房子翻盖翻盖,重新装修一下,从此皇帝的寝宫就转到这儿了。   后三宫说完了,发现了吧,明朝皇帝,那中宫就是中宫,皇上皇后都住在这中轴线上,清朝皇上,到了雍正,就不老实了,基本上没有住在乾清宫过,这里边雍正是开了个头,可能就如前边说的,敬康熙爷,您住过的地方我不敢住,那他的儿孙谁还敢住啊……

订阅更多精彩内容请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什么医院好
沈阳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aihainandao.com/ggdt/1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